Friday, June 20, 2014

爱是有缘:杨澜对王菲离婚的观点,连希拉里都叹为观止

爱是有缘:杨澜对王菲离婚的观点,连希拉里都叹为观止 - 由forever_22发表 - 文学城

杨澜对王菲婚变的一段话:婚姻需要爱情之外的另一种纽带,最坚韧的一种不是孩子,不是金钱,而是关于精神的共同成长,那是一种伙伴的关系。在最无助和软弱时候,在最沮丧和落魄的时候,有她(他)托起你的下巴,扳直你的脊梁,命令你坚强,并陪伴你左右,共同承受命运。那时候,你们之间的感情除了爱,还有肝胆相照的义气,不离不弃的默契,以及铭心刻骨的恩情"。令人想起了很多年前一本克林顿和希拉里的合传《权力伙伴》。

婚姻不再是传宗接代的契约!

如果一个人决定要离开你了,只有一个简单的原因,你不能再给予她能量了。王菲,她的生命早早就走到了灵性需求的层面,可惜,她的伴侣无一能在这个层面满足她,更别说在更高的层面引领她,教练她,她的能量一直无法得到回补。任何一个艺术家,如果她心中的爱不能被激活,艺术生命即面临凋零,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当年,张国荣与唐唐也是在这个层面卡住了,张国荣一直在灵性层面受苦,而唐唐给不了更多了,便只能走到这里了。

王菲,堪称女版张国荣,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如出一辙,高处不胜寒,谁又来为她补充能量,引领智慧呢?为什么你所看见的王菲始终都是孤寂冷傲?那只是因为,她的灵性一直在受苦,那是内心深处的孤独。

有人说:拥有一个真正懂你的人远比有一个爱你的人幸运

其实,如果你不懂一个人,你根本就没有资格谈爱,你爱不起,给不了。你越爱她,对方就越痛苦,你便越无奈。太多夫妻都是这样分手的,没有第三者,也都说对方是好人,还会是永远的亲人,可是,就是必须分手了。当然,王菲比张国荣幸运多了,她有缘接触佛法修行,这就是她的大福报,开始修行便是从内在而不是外在解决心灵问题,这个信息也早早就流露在她那些超凡脱俗,空灵无比的玄妙音乐里,你是否听见那天籁般的婉转声声仿佛寂静净土传来的深情召唤。

其实,她自己早就觉知到了,早就在寻觅心灵的家园。早些年的那一曲“心经”便是最好的注脚。

夫妻,此生结缘的最大意义不是吃饭穿衣,不是生儿育女,而是心灵的交流,爱的流动,彼此慰藉,彼此滋养,彼此成就,在爱中修行提升生命层次的最好方法,共修是夫妻关系的最高境界,能共修的夫妻代表他们有着极深的缘分和福报。

纵观天下的夫妻,能走进共修的有几人?于是,你气我,我怨你,吵吵闹闹一辈子,愚痴执着一辈子,多数人走到坟墓那一天里也开不了悟。

更多的夫妻,如同送客送到火车站,无法陪你去下一站,总是要下车的,接受吧,生命之路,只能自己继续。珍惜,我们身边的有缘人!懂比爱重要!

Saturday, June 14, 2014

急性心肌梗死及預防

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病死率高,嚴重危害著患者的生命,提供一些的常識和預防措施。


一、心肌梗死症狀

疼痛:有時在上腹部或劍突處,同時胸骨下段後部常憋悶不適,或伴有噁心、嘔吐,常見於下壁心肌梗死。不典型部位有右胸、下頜、頸部、牙齒、罕見頭部、下肢大腿甚至腳趾疼痛。

全身症狀:發熱,伴有心動過速、白細胞增高和紅細胞沈降率增快等,由於壞死物質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發生後二十四到四十八小時出現,程度與梗死範圍常呈正相關,體溫一般在38℃上下,很少超過39℃,持續一周左右。

胃腸道症狀:疼痛劇烈時常伴有頻繁的噁心、嘔吐和上腹脹痛,與迷走神經受壞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組織灌注不足等有關。

心律失常:見於75%~95%的病人,多發生在起病一到兩周內,而以二十四小時內最多見,可伴乏力、頭暈、昏厥等症狀。

低血壓和休克:疼痛期中常見血壓下降,若無微迴圈衰竭的表現僅能稱之為低血壓狀態。

心力衰竭:可在發病最初數天內發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轉階段出現,也可突然發生肺水腫為最初表現。

二、心肌梗死急救處理

心肌梗死急性發作時應臥床休息,儘量少搬動病人。立即給予就地搶救:松解領口、褲帶,保暖室內保持安靜和空氣流通以利於患者呼吸;切不可攙扶病人走動或亂加搬動以免加重病情。有條件可立即吸氧。

含服硝 酸甘油一片,或消心痛兩片,或速效救心丸十粒等,同時立即呼叫當地急救中心與此同時立即與急救中心取得聯繫。

在等待救護車期間,若發現病人脈搏細弱、四肢冰冷,提示可能將發生休克,應輕輕地將病人頭部放低,足部擡高,以增加血流量。

如果發生心力衰竭、憋喘、口吐大量粉紅泡沫痰的病人,頭低足高位會加重胸悶,只能扶病人取半臥位。讓病人含服消心痛等藥物。煩躁不安者可服安定等鎮靜藥,但不宜多喝水,應禁食。若病人脈搏突然消失,應立即做胸外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且不能中途停頓,須持續到送醫院搶救。

三、防止心肌梗死猝發的幾個要點

三個半分鐘,生命保平安。夜間醒來方便時,應先在床上躺半分鐘,然後坐起半分鐘,再雙腿下垂半分鐘,能有效防止許多致命性意外事故發生。

膳 食是基礎,紅黃綠白黑。紅是指紅葡萄酒,每日飲50—100毫升,有助於預防冠心病。黃指黃色蔬菜,如胡蘿蔔、紅薯、番茄等,富含胡蘿蔔素,能減輕動脈硬 化。綠指綠葉蔬菜。白指燕麥粉、燕麥片,每日50克,能有效降低血甘油三酯、膽固醇。黑指黑木耳,每日5—10克,對降低血粘度、膽固醇有明顯效果。

及 時補水分,綠茶為首選。心腦血管病人發病死亡,原因與出汗過多、未及時喝水、血液濃縮有關。由於各人出汗多少不同,每日所需水分也不同。標準以每日 1500毫升尿為準,只要每日有1500毫升左右的尿量即表示人體內水分足夠。研究表明,綠茶有強抗氧自由基作用,有良好的防癌、防動脈粥樣硬化效果,是 色、香、味俱佳的上乘飲料。

勿暴飲冰水,防心梗猝發。只要飲用三杯以上冰水,心電圖幾乎都有變化。由於短時間內用大量冰涼飲料誘發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者,臨床上已屢見不鮮,不可不慎。

午睡半小時,冠心少三成。每日午睡半小時者比不睡者冠心病死亡率少30%,其原因與午睡時血壓下降、心率減慢,與白天的血壓高峰出現一段低谷有關。

情緒穩定,淡泊寧靜。急性心肌梗死的發作誘因中情緒激動所佔比例為第一位。預防心絞痛、心肌梗死最重要的養生方法是情緒穩定,淡泊寧靜。

謹防“魔鬼時間”。一天中,上午六到十一時是急性心梗、腦卒中、猝死的高峰時間,被稱為“魔鬼時間”。病情較重的老年冠心病人,晨起宜提前服藥,上午不宜安排過量活動。

東雲子               

Saturday, June 7, 2014

【转】终于明白有时候内心里莫名其妙的抗拒感是从哪来的了

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在他的短篇小说《再劫面包店》中写了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
  一天夜里,刚结婚不久的小两口突然醒来,两人都饿得不得了,把家里所剩无几的食物扫荡一空,那种饥饿感仍然无比凶猛。
  这不是一种正常的饿,妻子说:“我从来没有这么饿过。”
  这时,“我”不由自主地回了一句话:“我曾经去抢劫面包店。”
  “抢劫面包店是怎么一回事?”妻子揪住这句话问了下去。
  原来,年轻时,“我”曾和一个最好的哥们去抢劫面包店,不是为了钱,只是为了面包。
  抢劫很顺利,面包店老板没有反抗的意思。不过,作为交换,他想请两位年轻人陪他一起听一下瓦格纳的音乐。两个年轻人犹豫了一下,但还是答应了。毕竟,这样一来,就不是“抢劫”面包,而是“交换”了。
  于是,在陪着老板听了瓦格纳的音乐后,两个年轻人“如愿以偿”地拿着面包走了。
  然而,“我”和伙伴非常震惊,连续几天讨论,是抢劫好,还是交换面包更好。两人理性上认为,交换非常好,毕竟不犯法。但是,从直觉上,“我”感受到一些重要但不清楚的心理活动发生了,“我”隐隐觉得还是不应该和店老板交换,相反该用刀子威胁他、直接将面包抢走就是。
  这不仅是“我”的感觉,也是伙伴的感觉。后来,两人莫名其妙地再也不联系了。
  对妻子讲述这件事时,“我”说:“可是我们一直觉得这其中存着一个很大的错误,而且这个错误莫名其妙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了一道非常黑暗的阴影……毫无疑问地我们是被诅咒了!”
  “不仅你被诅咒,我觉得自己也诅咒了。”妻子说。
  她认为,这就是这次莫名其妙而又无比凶猛的饥饿感的源头。要化解这种饥饿感,要化解这个诅咒,就必须去完成这个没有完成的愿望——真真正正地再去抢劫一次面包店。
  最终,新婚的两口子开着车、拿着妻子早就准备好的面具和枪,扎扎实实去抢了一次面包店——一个麦当劳。  我是在2000年第一次读了这个短篇小说,觉得莫名其妙。村上春树到底在说什么啊?真是一篇怪诞的小说。
  但是,前不久,在和几个心理医生朋友闲聊时,忽然间仿佛彻底明白了村上春树这个短篇小说的寓意:未被实现的愿望,具有多么强大的力量!
  脑子里蹦出这样一句话后,感觉上,记忆中藏着的许多恍恍惚惚的事情都在刹那间得到了无比清晰的解释。
 譬如,美国男子盖茨比是一个亿万富翁,他再次遇到前女友戴西。戴西因渴望纸醉金迷的生活,已嫁给一个纨绔子弟汤姆。汤姆的家境已没落,而戴西也浑身上下散发着对物质生活的渴求。不过,盖茨比仍痴迷不减,继续狂热地追求戴西,并用巨资资助她的家庭。然而,戴西也仍和以前一样不在乎盖茨比,不仅和丈夫一起利用他,甚至还参与策划了一起车祸,害了盖茨比的性命。
  这是没有结果的初恋留下的诅咒。对盖茨比而言,没有在戴西身上实现的愿望,犹如一个魔咒,他似乎只有实现这个愿望,这个魔咒才能解除。
  这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在他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描绘的一个悲剧。  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例子显示,不曾完结的初恋是最常见的魔咒之一,令许多人为之付出巨大的精力。
  去年六月,一家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一名80岁的老人马德峰,在长达47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寻找初恋女友,最终通过这家报社得以圆梦,知道了初恋女友的下落。
  这种未被实现的愿望,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对此,可以用完形心理学给予解释。完形心理学是源自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核心概念就是完形,大概意思是,我们会追求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一个有始有终的初恋,不管结果是走向婚姻的殿堂还是分手,只要有明确的结果,就是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然而,假若初恋无果而终,就是一个没有完成的心理图形。那么,我们会做很多努力,渴望完成它。

马德峰老人和初恋女友因为组织的反对而不能结婚,这不是自己的意志的结果。并且,分手后,两人失去了联系。这两个原因加在一起,导致马德峰在这一件事上的心理图形有很大的不完整感,这是令他在后来的47年时间中不断寻找初恋女友的重要动力。
  马德峰老人的这种心态其实并不罕见,有报道称,山东青岛一家机构甚至专门推出了一项特别服务——“代孤独老人寻找初恋情人”。  她现在为5年前活,5年前为10年前而活
  完形的概念固然不错,但相对而言,我更乐意从“意志”这个词汇来分析这些事情。
  此前,在本专栏文章《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之一)》中,我写道,心灵成长的第一定律是“成为自己”,也即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换一句话来说,“成为自己”其实就是“意志的胜利”,即我们渴望自己的意志能得以展现并获得胜利。
  我们的意志无处不在,并且很容易受到阻碍,于是,我们也很容易有许多愿望不能实现,也由此很容易受到“未被实现的愿望”的诅咒。
  一个读者给我写了一封长信,讲述她的人生多么苦难重重。她的信很长,读起来很苦,大概的脉络是,10年前,她爱一个男子A,但父母给她介绍了一个男人B,并且逼她嫁给 B。她一直是乖乖女,于是答应了。
  然而,对A的没有实现的情感就成了一个魔咒。5年后,她遇到了A,情感大爆发,疯狂地和A陷到了一起。但A已不是5年前的A,他已结婚生子,虽然和她缠绵在一起,但并不想瓦解自己的家庭。她有很强的道德感,没有责怪A,没有强行拆散A的家庭,带着点“圣人感”离开了A的生活。
  但又过了5年后,她陷入了深深的苦恼,她恨A为什么不和她一起,也恨自己,她抱怨自己为何当时没有对A大发脾气,为什么表现得那么好。
  读这封长信,给我的感觉是,她似乎一直生活在过去中,她的行为似乎一直过去数年前被压抑的愿望的展现。她不尊重自己此时此地的感受、此时此地的愿望,相反压抑它们。她以为,这些感受和愿望可以轻易被否认、轻易被压制。然而,过了数年后,这些未被实现的愿望成了无比强大的力量,就如魔咒一般诅咒了她,令她不能自拔。于是,现在她为5年前的愿望而活着,5年前又为10年的愿望而活着。总之,她一直不能生活在此时此地。
  读这封长信的时候,我一度感到非常难受,觉得她信中充满抱怨,宛如祥林嫂一般。然而,略一沉思,我很快明白,这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无数愿望被压制,我们现在所表达的,一样常常是过去被严重压制的愿望。
  最常见的现象是,小时候,我们所产生的但不能实现的诸多愿望,我们都会在长大后表达出来。哪怕这些愿望看上去再不合理,它们也仍然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我们尽管理性上意识到了它们无比不合理,但却难以摆脱它们的控制,就像是中了魔一样。
  譬如,许多女子,喜欢有暴力倾向的男人,认为那样才是男人味,她们对通常意义的好男子是没有什么兴趣的。
  如果仔细聊下去,就会发现,这些女子,她们通常都有一个暴烈的老爸,挨过老爸的训斥、暴打和严格的管教。她们的心底,一方面对老爸有愤怒,但另一方面又有过强烈的渴望,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老爸的暴力倾向,让他能对自己好一些。
  然而,童年的这个愿望,和几乎所有试图改造父母或其他重要亲人的愿望一样,99%的时候会失败。于是,这个没有被实现的愿望深埋在心底,仿佛成了一个魔咒,到了成年时发挥起巨大的作用,令她们会莫名其妙地痴迷那些暴力的男子。尽管遭受了许多折磨,但仍痴迷不悟。
  我自己也不例外。小时候,因为一些原因,我很少玩耍。这个行为,看上去是我主动选择的结果。但是,少年没有不贪玩的,这是孩子们的自然愿望,也是一个必经的心理阶段。童年时,我这个愿望未被实现,结果它被压到心底,成了我的一个魔咒,到成年后反而地剧烈地爆发出来。读研究生期间,我曾长时间严重迷上电脑游戏,有两个游戏打到自夸全球无敌手,甚至工作以后,也仍然会偶尔消失一段时间,疯狂地打电子游戏。
  我们渴望成为自己,这是最大的生命动力。同时,我们又渴望关系,这几乎是同等重要的生命动力。
  然而,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一方面给了我们极大的幸福和快乐,另一方面也是关系双方的意志的较量,从而会给我们留下许多未被实现的愿望。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难道只有听凭这些魔咒的诅咒吗?譬如,小时候没有玩耍过,大了就必须得放肆一回?以前没有得到一个恋人,以后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得到他(她)?第一次抢劫面包店没有成功,被老板“戏耍”了,就必须再劫面包店?
  当然不是,其实还有一个简单直接的化解办法——接受失去、学会哀伤。所谓接受失去,就是直面事实,承认有一些东西的确已经失去了,这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当做这个工作时,我们势必会产生哀伤。所接受的失去越大,所产生的哀伤就越重。
  以前,我在我的文章《心灵的七种兵器之一:最纯的悲伤帮你告别悲惨往事》中提到过一点:哀伤,是完结的力量,是帮助我们告别悲剧的几乎唯一途径。
  学会哀伤,也许是最重要的人生智慧之一。只有学会哀伤、懂得放弃,我们才会从无数大大小小的魔咒中解脱出来。
  哀伤,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医生做心理治疗时一个核心的工作,敏锐的心理医生随时会发现,来访者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没有接受失去并学会哀伤。
  譬如,假若我在读大学时接受了心理治疗。那么,我就会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说出这样的话:“是的,童年时做小大人,没怎么玩过,这是一个很不快乐的事,是令我非常非常难过的事情。以前,我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现在,我承认它是个事实,是个不可逆转的事实,承认在这一点上,我的童年的确并不快乐。”
  理性地说这句话没有意义的,但假若我说这句话时,带着强烈的悲伤,甚至泪如雨下。那么,随着这个哀伤的表达,我也就做了一个结束的工作,即结束了我心中的那个魔咒 ——“不行!我一定要好好玩耍!我一定要把失去的给弥补过来!”
  如果盖茨比接受了已经失去戴西的事实,并为此深深地哀伤,他就可以不必再次沉溺于对戴西的迷恋了。
  如果斯科特接受了事实,并为此深深地哀伤,他就可以一辈子生活在对父亲的叛逆中。
  如果你曾有相对悲惨的往事,那么,请承认它并为它哀伤。这几乎是告别悲惨往事的唯一途径。
  相反,假若你心有不甘,拒绝承认自己的不幸,拒绝承认失败或失去,拒绝哀伤,甚至还强装笑脸。那么,不管你看似多么成功和快乐,你其实仍是在继续遭受它的诅咒。

Wednesday, June 4, 2014

梁继璋家书: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作者:出入平安 来源:会员推荐 时间:2012-02-20 19:08 阅读:33209 字体大小: [] [] []

  我儿:
  写这备忘录给你,基于三个原则:
  (一)人生福祸无常,谁也不知可以活多久,有些事情还是早一点说好。
  (二)我是你的父亲,我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
  (三)这备忘录里记载的,都是我经过惨痛失败得回来的体验,可以使你的成长少走不少冤枉路。
  以下,便是你在人生中要好好记住的事:
  (一)对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怀。在你一生中,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好,除了我和你妈妈。至于那些对你好的人,你除了要珍惜感恩外,也请多防备一点。因为,每个人做每件事,总有一个原因。他对你好,未必是因为真的喜欢你,请你必须搞清楚,而不必太快将对方看作真朋友
  (二)没有人是不可替代,没有东西是必须拥有的。看透了这一点,将来你身边的人不再要你,或许失去了你最爱的一切时,也应该明白,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三)生命是短暂的,今日你还在浪费着生命,明日会发觉生命已远离你了。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与其盼望长寿,倒不如早点享受。
  (四)世界上并没有最爱这回事,爱情只是一种瞬时的感觉,而这感觉绝对会随时日,心情而改变。如果你的所谓最爱离开你,请耐心地等候一下,让时日慢慢冲洗,让心灵慢慢沉淀,你的苦就会慢慢淡化。不要过分憧憬爱情的美,不要过分夸大失恋的悲。
  (五)虽然,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没有受过很多教育,但并不等于不用功读书,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拥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兴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切记!
  (六)我不会要求你供养我的下半辈子,同样的我也不会供养你的下半辈子,当你长大到可以独立的时候,我的责任已经完结。以后,你要坐巴士还是开奔驰,吃鱼翅还是粉丝,都要自己负责。
  (七)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别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对别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对你好。你怎样对人,并不代表人家就会怎样对你。如果看不透这一点,你只会徒添不必要的烦恼
  (八)我买了20年的彩票,还是一穷二白,连三等奖都没有中过。这证明人要发达,还是要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
  (九)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都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你的爸爸梁继璋

Sunday, May 25, 2014

人,到底怎样才能幸福

1988年4月,霍华德·金森24岁,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博士。他毕业论文的课题是《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他向市民随机派发出了一万份问卷。问卷中,有详细的个人资料登记,还有五个选项: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痛苦。E非常痛苦。历时两个多月,他最终收回了5200余张有效问卷。经过统计,仅仅只有121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
接下来,霍华德·金森对这121人做了详细的调查分析。他发现,这121人当中有50人,是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事业的成功。而另外的71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妇,有的是卖菜的农民,有的是公司里的小职员,还有的甚至是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这些职业平凡生涯黯淡的人,为什么也会拥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通过与这些人的多次接触交流,霍华德·金森发现,这些人虽然职业多样性格迥然,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对物质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平淡自守,安贫乐道,很能享受柴米油盐的寻常生活。
这样的调查结果让霍华德·金森很受启发。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论文总结: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淡泊宁静的平凡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通过修炼内心、减少欲望来获得幸福。如果你是杰出者,你可以通过进取拼搏,获得事业的成功,进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
他的导师看了论文后,十分欣赏,批了一个大大的“优”!毕业后,爱德华·金森留校任教。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爱德华·金森也由当年的意气青年成长为美国一位知名终身教授。
2009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翻出了当年的那篇毕业论文。他很好奇,当年那121名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现在怎么样呢?他们的幸福感还像当年那么强烈吗?他把那121人的联系方式又找了出来,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对他们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反馈回来了。当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两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调查表。
这些年来,这69人的生活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他们有的已经跻身于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过着平凡的日子;也有的人由于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但是,他们的选项都没变,仍然觉得自己“非常幸福”。而那50名成功者的选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有9人事业一帆风顺,仍然坚持当年的选择——非常幸福。
23人选择了“一般”。有16人因为事业受挫,或破产或降职,选择了“痛苦”。另有2人选择了“非常痛苦”。
看着这样的调查结果,霍华德·金森陷入了深思,一连数日,他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绪当中。
两周后,霍华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码》为题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论文中,他详细叙述了这两次问卷调查的过程与结果。论文结尾,他总结说: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无数读者读了这篇论文之后,都纷纷惊呼:“霍华德·金森破译了幸福的密码!”这篇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华盛顿邮报》一天之内六次加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霍华德·金森一脸愧疚:20多年前,我太过年轻,误解了“幸福”的真正内涵。而且,我还把这种不正确的幸福观传达给了我的许多学生。在此,我真诚地向我的这些学生致歉,向“幸福”致歉!

Thursday, May 15, 2014

法国无剩女:像法国女人那样优雅地老去!

2014-01-08 戳这里关注我☞☞ 化妆很简单
我经常同夫人开玩笑:希望你到八十岁还有人追,不是八十二的老头追你,而是二十八岁的小伙。夫人也凑趣,好啊好啊:活到那岁数,修成个绝代佳人不说,一定还有纵横天下的色胆儿,谁怕谁啊。哈哈——
虽是玩笑话,却透出我熟悉的法国女人的心思:她们不管活到什么岁数,一定美丽到老。女人有各种老法,而法国女人,只希望能优雅地老去。可在中国,女人年过二十五不再谈青春,年过三十五不再谈年轻,年过四十,无论曾经如何花容月貌,就不再谈姿色。但却忘记女人可以永远谈美丽。

人家法国女人,二十岁活青春,三十岁活韵味,四十岁活智慧,五十岁活坦然,六十岁活轻松,七八十岁就成无价之宝。
不知什么原因,从整体来看,中国女人似乎缺乏美丽到老的信心和追求。我对年老而依旧美丽的女人的记忆,大都来自外国女人。比如年老的奥黛丽·赫本、戴尔·海顿等。而在法国,年老仍旧风姿绰约的普通女性比比皆是。

有一次,我夫人在法国一条著名的时装街上买鞋,在试鞋的当口,发现椅子的另一边,有位年龄不下八十岁的女士在试一双极精致时髦的细高跟儿鞋。鞋面是金色的,浅浅的鞋口,窄窄的,秀气极了。我当时想,天哪,老太太怎么还有心穿这样的鞋呀,不怕崴脚摔跤吗?


再看那女士,一身讲究的装扮,挺直上身坐着,穿上新鞋的脚翘着二郎腿,二郎腿从小腿向前伸展,左一下,右一下,变换着新鞋的角度。随着小腿的变换,女士不断歪头侧身,腰身也随之扭动,优雅地这边看看,那边瞧瞧,活像个摩登的妙龄少女。看着她,我竟忘了帮夫人试鞋。 这是我在法国生活中见到如此优雅的老年女性之中一位,身材苗条,气质高雅,而且挑选着装时不考虑任何年龄阻碍。我想象,挑选那样的一双鞋,女士一定有一颗不老的诗心,或许她就是她这个季节的玫瑰,正诗意地绽放着。当时我想,女人要有一副怎样的心态,对人生要有怎样的追求,对做女人要有怎样的认识,才会到老了还有这样惊人的风姿啊! 
我不喜欢中国人意识里的一种东西,比如,见到某人状态不错,最常用的评价是:哎呦,都这岁数了还这样,真不容易。这岁数怎么啦?仿佛在人们的审美意识中,把美丽与美好只先天地赋予年轻人,年龄稍长,仿佛就不该美好,也不能美好了似的。在这样的群体意识下,女人年过四十,甚至更早,自己也接受这样的心理暗示:老啦,不行了,讲究也没用,讲究了也没人欣赏,自己还猴累。
为什么年轻的时候爱美,年长一点就可以不美,就不想美了呢?就因为已经过了求偶阶段,不再需要向异性展示美丽的羽毛,就可以无所用心进而彻底无所谓吗?那女人究竟是为自己而美,还是为男人而美,女人真的就只是为悦己者容吗?

另一方面,面对曾经的美丽,我们容易伤感。有心理专家说,有些女性的心理危机就来自对自身年龄的恐惧,年轻时讨厌男性轻薄地挑逗,而当男性再也不关注的时候,心里的失落会导致严重的自我轻视。很多女性的放弃就是从这样的自我轻视开始。

很早,我也想过这样的问题:当男性的目光从你身上茫然略过的时候……你会怎样。
对于一贯受瞩目的女性,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它触及到的是一个很本质的点:我们究竟为谁而活
中国女人在整体上放弃自己太早了。
我们的美丽不是为了求偶,不是为了他人的赞赏,我们有责任展示生命的美丽,那是我们应有的生命尊严。我总觉得,女人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男人经常把世界搅得惨不忍睹,很多事情我们没有办法,但至少,我们可以让风景这边独好。

我不喜欢因为我们自己过早的放弃而让男人嫌弃我们,女人的放弃有时特别可怕:无节制,无道理,无理性,那种放弃给了男人N多的理由。

有时会让他们毫无障碍甚至带着某种快感地咒你:老女人,可恶!我们要做的是永远保持挺拔的身姿,永远干干净净智慧得体,我们要保持这样的资本,对那些挂着啤酒肚,油光锃亮,脑满肠肥,脸成天喝成酱肝色,边剔牙边露出志得意满无耻相的男人说一句:男人,请收起你的蠢相!

从自然生理角度,男女之间其实是有生物竞赛的,不是你美丽得看不起他的丑陋,就是他赢了你而看不起你的放弃。随着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相信会有更多的女性越来越注重自身长久的美丽和魅力。这点无比重要。
中国女人没有法国女人幸运,法国男人的审美文化认为,四十五岁的女人最美丽。对一个注重女性修炼和女性魅力的国家来说,法国人认为,女人只有到了这个年龄段,因为职场、人生经历、经济基础各方面的积累,才会从里而外散发出一种成熟、沁人心脾的魅力。这种由长久历练而产生的修养和魅力,饱满,厚实,耐咀嚼,耐欣赏。在法国很多二十出头的男孩就喜欢四十来岁的女人。女大男三年到十年,在法国很正常。现在你应该明白前段时间浙江卫视爱情连连看里有位24岁在深圳一家手机研发公司上班的法国靓仔向绝缘体一位37岁的上海剩女求爱的故事吧。法国24岁小伙的爱是真真实实,而且会走的很远很远。真可惜那位37岁的中国女士拒绝了法国男孩的出自内心的爱。
法国女人比中国女人幸运,但法国女人也比中国女人用心。正是这种用心,缔造了法国社会对女人的审美文化基础。这点,中国女人要向法国女人学习。
我们终生都要学习,学习是美丽成长的基础。走到今天,我比任何时候都想放弃所有,重新开始学习。学习一门语言,学习一门专业,学习自己曾经感兴趣的实用技术等等,我希望这种学习能使生命变得更加完美,能让生命以完美的形式走到尽头。

美丽需要高质量的生命体验。当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喧嚣浮华的时候,我总问自己,什么才是美丽人生最本质的需求。那时,我的心会变得异常安静。美丽人生首先是自己喜欢的重自我体验的人生,当自己看重内心美好体验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自觉摒除多余的杂质,腾出更多的空间。那种空间是提高我们生命质量的所在,是我们修炼美丽心灵与身体的所在。那时候,喧嚣与浮华是可以视而不见的,剩下的就是重视美丽生命的自己。

美丽其实又是实实在在的。它是劳累之后立即洗净的那张脸,是走出厨房之后擦满护肤霜的那双手,是临出门前涂上口红的那瓣唇,是走路时傲然挺起的那片腰身,是面对各种诱惑的那份节制,是人群里永远恰当的那抹微笑,是面对荣辱水远镇定的那副神情,是……

美丽永不言弃。它需要自己对自己多一份关心,多一份要求。每每想到这方面,我的精神会为之一振,腰背会下意识地挺拔起来:我的学习与健身过程都会因此快乐无比。

也许,会有朋友说,相对于外表,我更愿意注重心灵,心灵的美丽才是更本质的美丽。我赞成,其实心灵美丽是所有美丽的基础。问题是,有了内在的美丽,为什么不让外在的所有都一起美好起来呢。美丽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疼爱自己的方式,不管我们曾经遭遇过什么,我们都要对美丽永不言弃。
 


Thursday, May 8, 2014

安的种子

安的种子 (绘本)——静静的读

  (2013-11-05 17:57:03)

 

看了这篇文章,受到的触动很大,现在把它分享给大家。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安的种子》是一本颇有禅意的绘本,希望每个人都能读懂它的含义!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对本来说,种子是否会发芽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第一个”!
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父母如果不是鼓励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而是教导孩子要力争第一,孩子可能就会成为本。)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万物皆有时,生有时,长有时,衰有时,亡有时。本追求第一,却不知道万物有时,万物有序。)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种子发芽需要阳光和自由,孩子的成长更是如此。)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我们的孩子,何尝不是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对他灿烂盛开的祝福和期望里,我们是否给对了生根发芽的时节?是否武断的拒绝了滋养他的阳光和氧气?)
安的种子 <wbr><wbr>(绘本)鈥斺斁簿驳亩

有幸看到《安的种子》的人们——无论你是不是准备将它读给孩子听——也许都应该先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轻轻地念给自己听。然后想一想、再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得到过“千年莲花的种子”?

有,当然有。我们日夜都在马不停蹄地追逐、并得到了一些“珍贵”的东西呢。可是,捧着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你是否看到了它的珍贵!?并愿意尊重它原来的样子,郑重的给出等待?!仿佛所有的人都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各种最直接的目的。生活的主题悲哀的只剩下追逐。不知道我们有多久没去散散步了?!有多久没有抬头看看月朗星稀了?!在夜店的浮华和喧嚣中,我们有多久没有停下来听听天籁之音了?!

匆匆忙碌着的人们,且看安的那份平和的心境,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湖水,多么难得!

 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啊,你总有一天也会得到“千年莲花的种子”。希望你认出它最深处的模样,在为它布置大自然的滋养,等待它盛开的日子里,记得安——这个故事里的小和尚,记得他在严寒的冬日,满怀感激地把盛夏的种子装进小布袋,挂在胸前;记得他从容如一地去买东西、扫雪、做斋饭、挑水;记得他悠悠然散步迎接每一个当下的样子。

种出璀璨的莲花是一场极致的盛事。

享受生活的过程,享受那些平凡的琐事,享受每一个安然的等待,何尝不是生命的智慧?
祝福所有看到这个故事的大人和孩子,祝你们在某个盛夏的清晨,也看到千年莲花的盛开。

人生也是一样,不能把你想的、你想要给予别人的强加到别人身上,还认为自己给了别人很大恩惠,你给了我一车香蕉,可是我最喜欢的是苹果,又怎么让我感谢你?